睡前聊一會,夢中有世界。大家好,我是黨報評論君。這兩天的朋友圈很是熱鬧,有人@微信官方索要圣誕帽子,有人討論盛唐有沒有妖貓、歲月有沒有芳華。然而在這之外,一款名為“同一天出生的你”的H5頁面也吸引了不少目光。不過,前兩天還是傳遞愛的畫風,轉眼就成了飽受質疑的靶子。
據了解,該活動由深圳市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聯合平臺“分貝籌”發起。用戶進入活動頁面,可以找到和自己同一天生日的貧困學生,“一 元助TA改變命遠”。然而細心的網友發現,在上線的圖片中,同一個受助的貧困學生,竟然換了個名字在不同的生日界面出現,甚至還有人出生在2009年2月29日這個并不存在的日子。在事件發酵之后,“分貝籌”作出回應,稱這是工作人員測試效果的“小范圍舉動”,已緊急協調優化,避免bug再次出現。

平心而論,“同一天出生的你”的創意不可謂沒有誠意,宣稱7位攝影師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,深入烏蒙山區的大山中,走訪拍攝了366個不同生日的孩子,全部都來自國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家庭。活動的策劃也可謂別出心裁,用“同一天出生的TA是誰”勾起圍觀者的好奇心,用“聽說同一天生日的人冥冥中會有命運的牽絆”觸動人們的同情心,數額不多、操作簡便,激發了公眾的廣泛參與。由此觀之,從開辟愛心渠道、調動慈善熱情的角度來說,這種嘗試效果頗佳。
然而,再好的創意,如果失去了誠信內核,也只是陽光下的雪花。何以在測試階段就能放出受助人信息?如何保證后續的信息發布不鬧烏龍?哪怕最小的bug,也可能在善心中投射陰影。除此之外,根據慈善法規定,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活動,應當在民政部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布公開募捐信息。可以說,對“分貝籌”的質疑已經超出了運營內容的真偽,還需要解決現實層面的法律問題。目前,捐款平臺已經關閉,深圳民政局已經成立調查組,事件的進展還有待公布。

然而,相比事情本身,我們更應該思考輿情的由來。一次并不成熟的公益測試活動,映照出慈善事業在當前一個階段的發展困境。從郭美美事件到快手詐捐門,從羅爾事件到一 元購畫爭議,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危機,提示慈善事業轉型的客觀需求。公益領域的一些創新往往“劍走偏鋒”,在意的是名聲大小,比拼的是創意高低,片面強調故事的煽情力、感人度和代入感,卻疏忽了公益操作的透明公開、規范合法。這種創意募捐模式,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激發了人們的慈善參與,短時間內就能傳播甚廣,卻也因為種種誠信BUG,導致人們始終緊繃敏感的神經,懷疑眼淚的真偽,追問善款的去向,擔憂事件的反轉,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慈善空氣。
人世間的愛有多熱,人們對慈善活動的需求就有多大、要求就有多高。越是如此,越需要回歸慈善的本質,不忘慈善的初心。對慈善機構而言,比起只顧著絞盡腦汁地讓人們鼻子發酸,不如在信息公開、資金監管、流程管理等方面多下功夫。畢竟,慈善捐款活動不是運營方的自說自話、自賣自夸,修復程序是首要的,但修復與公眾的信任關系才是最重要的。
從東南亞海嘯到汶川大地震,再到日本3·11大地震,香港的人均捐款位列世界第一。在談及香港紅十字會的管理經驗時,秘書長陳啟明這樣說道,“公信力是所有慈善機構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。”“慈善機構的公信力,不能是自我感覺良好,而是公眾要覺得你良好,才能合格。”或許,這才是“同一天出生的你”的真正bug。
這正是:愛不在其新而在其心,善不在其形而在其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