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閑人一位,歡迎約茶”。
小藍單車CEO李剛終于更換了微信個性簽名。兩個月的努力沒有白費,他終為小藍找到了救贖。
今天上午,滴滴出行發布公告,稱正式與小藍單車達成單車業務托管合作。未來,用戶可繼續通過滴滴App免押金使用小藍單車。
在一年多的“生命”周期中,小藍單車贏得了口碑,卻丟掉了信任。其先后經歷了宣傳事故,融資受阻、資金斷裂、押金難退、運營商尋款、員工解散、高管離職等。在此,新浪科技盤點了8個大家關心的問題,試圖還原這家公司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1、何等優勢起家?
7年前,李剛來到臺灣,酷愛騎行的他環島一周,1100公里用時12天。
“騎行不是枯燥的機械運動,而是融入生活的樂趣”,李剛曾向新浪科技表示,他一直在思索的問題是:如何讓更多的人感受騎行之悅。
畢業后,他選擇投身創業浪潮,于2014年創立野獸騎行,主推中高端車型服務高端用戶。但在創業者眼中,創建生態閉環是必經之路。那時的他謀劃“另起爐灶”:創建新品牌,推高品質的代步車來服務普通用戶。
在與前輩的不斷探討中,一個“由賣轉租”的理念浮現在腦海。當時,摩拜單車的“紅”還未席卷中華,ofo的“黃”還只在校園內閃現。
“自主研發的過程太漫長了,從智能鎖到整車設計耗時達七個月,就在這個時間段,摩拜和ofo起來了”,在面對“橙黃”的強勢夾擊下,李剛并不畏懼。他認為,先贏者非最后贏家,共享單車市場的決定性因素是密度和體驗,“爭取(2017年)四月中旬左右要做北京的No1”。
2、為何走入末路?
年輕氣盛的李剛,“騎”著小藍進軍北京,開始正面對抗摩拜和ofo。
“小藍進軍北京市場后,將在下月中旬投放15萬輛,這一數字基本與摩拜保持持平,但從品質而言,小藍單車不遜于對手,且押金比摩拜便宜”,李剛的策略相對簡單,車輛的品質占主導,從而可以提高效率;且只做一線城市。
此外,他還為小藍規劃了全新的盈利模式,“未來可能會加入其它元素,將吃喝玩樂均引入單車平臺上,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品質生活,從而實現盈利”。
當時的他尚未意識到共享單車模式的復雜性。
這個被公認的重資產行業,無論是造車還是維護、擴城還是運營,均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,資本無疑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。
今年1月,小藍單車完成了4億元A輪融資,由黑洞資本領投,智明星通跟投,估值達10億元。但此后,一直未宣布過融資信息。曾有消息稱,小藍B輪融資已接近完成,但最后不了了之,其也曾向ofo、摩拜等品牌提出被收購意向,均被拒絕。
于是,小藍開始推出特權卡,費用為199元。業內人士認為,當時的小藍無新資金入賬,為持續運營,解決辦法只能是提前“收割”用戶,以特權卡等方式讓用戶提前繳納費用,以此費用維持運營,類似“拆東墻補西墻”的做法。
而李剛所暢想的吃喝玩樂平臺,是希望借助車身屏幕打造媒體平臺,通過廣告實現盈利。
小藍確實試圖實踐這一做法。去年5月,小藍單車宣傳推出Pro2車型,配備屏幕的共享單車。
不幸的是,當時遇到了“禁投新車”等政策影響,Pro2始終未在市場大規模投放,寄希望通過廣告翻身的夢想被終結。
3、最后一擊指啥?
李剛曾在一份公開信中寫道:從6月份開始,小藍單車仿佛受了詛咒,月初宣傳事故,影響了一筆大融資和一次潛在并購機會。
這個宣傳事故緣起與一家游戲公司的合作。前小藍內部員工稱,活動原本5月底要上線,但對方拖延了上線周期,雙方暫定6月初上線,最終定在了6月3日和4日。事實證明,在這個時間點并不適合推出這個備受爭議的活動,“我們沒有任何惡意,是沒有考慮周全”。
另有消息稱,受該宣傳事故影響,小藍的相關人員被調查。但該說法未得到證實。
4、公司還有哪些怪事?
實際上,小藍單車的內部,早在4月就有過些許分歧,此處從高管的表態上可見一斑。
在盈利模式上,CSO(首席戰略官)陳懷遠和CEO李剛就給出過截然不同的答案。
當時的陳懷遠稱,在自行車3年的運營保質期內,租金可以負擔起業務的日常運營,所以完全不想盈利模式。
李剛卻說,不靠租金盈利,盈利模式是要構建精準廣告媒體平臺,類似于分眾+今日頭條,將共享單車市場推向千億規模。
此外,小藍在人事調配方面也不消停。公司前員工透露,當時的內部存在明顯的站隊現象,新浪科技就遇到過“怪事”。
去年4月21日,北京出臺《鼓勵發展共享自行車指導意見》。22日,小藍對該意見進行了書面回應,兩位公關人員分別向新浪科技遞交了同樣的回應文章。
文章發表后,小藍單車公關負責人突然來電,語氣急促地質疑回應來源,并詢問是哪位公關提供的稿件,稱要嚴查此事,強調以后有事要與他聯系。
同一個公關團隊,發布內容應統一對外輸出,而“員工發布稿件、負責人不知情并質疑來源”的情況實屬罕見,后者當時有可能被架空。

小藍單車大量分布在一線城市
5、為何會重獲新生?
在ofo與股東滴滴“反目”后,小藍單車開始納入滴滴的視野。
有分析人士告訴新浪科技,滴滴之所以選中小藍,首先是看中它在一線城市的投放量,因政策限制,目前已有十多個城市無法新增共享單車,擁有一線城市運營牌照的小藍,優勢明顯。其次,小藍擁有良好的口碑,且眾多用戶押金未退,App卸載率較低,“重啟”這批用戶猶如走捷徑,可借最快的速度重返頭部市場。
根據極光大數據分析,小藍單車雖然已于2017年10月關閉,但其App的安裝量截至11月,仍有303萬。
此外,小藍單車的知名度和滿意度也名列前茅。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,用戶對小藍單位的滿意度為7.1分,在各個品牌中排行第四。此外,小藍單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,且排名在永安行之上。
6、前接盤俠咋辦?
11月,小藍單車宣布,與拜客出行達成了戰略合作,將由拜客出行全權代理小藍單車未來的運營,用戶可以一直使用小藍單車。
新浪科技就此事聯系了拜客科技。對方稱,公司即便與小藍單車合作,也只負責線下車輛運營和維護,關于押金退款等其他費用類問題,需要聯系原品牌公司。
而據知情人透露,拜客科技其實只是個空殼公司,其背后是一家自行車廠。新浪科技查詢發現,拜客出行的登記地址為成都市成華區某地,而當地工商局發布過異常信息,稱“登記地址無法聯系”。當地媒體也曾探訪,發現此地址并不存在。那么,滴滴在接管小藍單車后,又如何處理與拜客出行的關系呢?
對此,滴滴方尚未明確回應,大體意思是“替拜客出行接盤”。
7、用戶押金咋辦?
無論小藍單車的發展如何演變,用戶最為關心的還屬押金問題。
自10月份以來,微博等公共平臺上充斥著大量關于小藍押金難退的消息。有用戶表示,退款申請已近40天仍未到賬。
新浪科技在實測后確認了該問題:申請退款20天未果;多次撥打客服熱線無法接通;多次添加官方退款微信號未通過。但是,在與小藍內部員工溝通后,對方索要了注冊賬號,押金在幾分鐘便退還到賬了。一時間,網上開始出現了“小藍退押金”的黃牛,收費從10元—30元不等。黃牛透露,他會收集一部分成員的注冊賬號,委托小藍內部員工幫忙退款,“過程很費勁,搞得跟求人辦事一樣,還得客氣點”。
而滴滴與小藍當成合作后,押金問題將以“轉換”的方式得到解決。
滴滴方稱,將提供“小藍單車App用戶押金、特權卡及充值余額可轉換為等值滴滴單車券和出行券”的備選方案,1月17日起用戶可以自主選擇轉換,或繼續與小藍公司溝通協商其他解決方案。
但這一解決方案似乎未得到全部用戶的認可。
“誰同意把錢變成卷了?”有用戶指出,以前投入的是押金,在未征求用戶意見的情況下,真金白銀變為了出行劵,其認為這種做法并不合理,可能涉嫌違法。

李剛父親李文生(左)來京與供應商談判
8、供應商欠款咋解決?
截止目前,李剛公開發表過兩封公開信。
第一封信中,李剛對用戶押金問題只字未提。此前,新浪科技曾獨家報道了供應商與小藍的談判過程。
與小藍單車合作、負責造車的供應商表示,小藍單車共拖欠供應商與負責單車日常維護的運維商款項或高達2億,涉及200余家廠商。拖欠數額最高的一家是做車鎖的供應商,達1600多萬;另一家做車架和組裝的供應商被拖欠1300多萬;一家做支架的供應商被拖欠600—800萬;其他公司被拖欠款項數額為100萬—400萬不等。此外,小藍還拖欠物業費達200余萬。
為此,李剛父親李文生來京與數十家廠商談判。當被問及款項如何還,廠商代表們告訴新浪科技,李文生的回復是:“沒錢。”
而今日的公開信,李剛稱,“經過幾個月的努力,通過各種途徑,我個人籌措到部分資金,傾我所有,盡我所能。希望能用這樣一筆資金為小藍單車野獸騎行的員工發放所欠工資,為我們的供應商降低損失。同時,我們也將會在春節前與各位供應商伙伴展開債務重組,盡我所能的最大限度降低供應商的損失”。
對此言論,部分供應商并不認可。
“前不久與資本方也談判過,但實質進展緩慢”,有供應商認為,債務重組的前提是有資金,從目前來看,滴滴與小藍的關系多是合作、各取所需,但巨額債務如何償還仍無明確說法和有效解決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