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躲過了“跳一跳”,躲過了《戀與制作人》,卻沒有躲過直播問答節目。周末兩天,我哪都沒去,就窩在家里抱著手機瘋狂玩各種直播問答節目。
對,就是王思聰在生日當天大喊“我撒幣,我樂意”的《沖頂大會》,以及跟它長得差不多的一堆小伙伴,什么《百萬英雄》、《芝士超人》、《百萬作戰》(現改名《百萬贏家》)之類的,反正很容易讓人傻傻分不清楚。
這類直播節目形式很簡單:一個主持人出題,一堆人答題,一般是12道題,每題有10秒的回答時間,全部答對的人可以平分幾萬至幾百萬不等的獎金。
這誘惑也太特么直給了。于是,自知上學那點知識已經全部還給了體育老師的我,也不知死活地開啟了對智商的殘酷虐殺。我安慰自己:答對了能贏錢,再不濟也還能漲漲知識,穩賺不賠嘛。
事實證明,跟我抱有同樣想法的人還蠻多的。
1
隨著上周五最后一個工作日結束,直播競猜類游戲也迎來了第一個周末高峰:晚上7點過后,幾家平臺幾乎是輪番轟炸的節奏——在短短的三個小時里就集中了2場《沖頂大會》、3場《芝士超人》和《百萬作戰》、4場《百萬英雄》,幾乎每場都有超過20萬人參與,戰況只能用“慘烈”來形容了。

懵懂入場的我算是這番輪番轟炸下的“倒霉蛋”,由于事先沒有準備充足的“應試設備”——手機,所以當《芝士超人》和《百萬作戰》撞點時,我僅靠著一部手機在輾轉在兩個平臺之間,最終的結果就是“竹籃打水一場空”:只要離開平臺就視為自動放棄答題。
以這樣灰溜溜的方式結束了我和10萬塊獎金的第一次緣分,讓我感覺很不能接受,更讓我郁悶的是朋友圈里好友的炫耀。
朋友圈一男生曬出他在《百萬大戰》中分到了60多塊錢獎金的截圖。說真的我不僅眼饞他的獎金,更覺得智商被diss,他的潛臺詞就是:看我多厲害。
周六,為了不錯過任何一場比賽,我找到兩部手機,分別下載好直播軟件,還特地定了鬧鐘提醒自己。中午12點半《芝士超人》和《百萬作戰》撞點的時候,我就沒錯過任何一個節目。所以,當其他觀眾都在嫌棄主持人磨嘰、廢話多的時候,我毫不介意——正好可以去另一個平臺答題呀!雖然,到現在我還是一分錢獎金都沒分到。
2
周末兩天,最近大火的四檔直播答題游戲我都玩了,像西瓜視頻的《百萬英雄》和花椒直播的《百萬作戰》都是在原有直播平臺上開辟新節目,而《沖頂大會》和《芝士超人》則是獨立的APP,不過《芝士超人》還有自己的好伙伴——映客,用戶在映客也能參與答題。
那么接下來,我要來說說用戶體驗了。
首先要吐槽的是系統頻繁崩潰,這是所有平臺都存在毛病,估計是被國民老公撒幣吸引來的人數太多,服務器承受不住。
于是各家也是想盡辦法彌補用戶,比如《百萬作戰》曾因故障中途結束比賽,3萬多參賽者最終平分了10萬元的獎金——可惜我當時不在場。《芝士超人》因為系統崩潰,把該場獎金臨時增加到15萬,還給每位用戶贈送兩張復活卡。復活卡可是個相當實用的寶貝,在你答錯題面臨淘汰的時候能夠救你一命。
當然最后分的獎金多少,主要看題目的難易程度和最后人數,題目越難分到的獎金就越多,相應的,題目越簡單分到的獎金也就越少。
從我周末的體驗來看,目前這四檔最火的節目從難到易排名應該是:《沖頂大會》、《芝士超人》、《百萬英雄》、《百萬作戰》。各家獎金也能反映一二:《沖頂大會》最高5132元,《芝士超人》最高3681元、《百萬英雄》在百萬獎金之前最高2517元,相比之下,《百萬作戰》278元的最高獎金就顯得有點可憐了。
但以上說的只是一般情況。各家還設置了彩蛋,比如《百萬英雄》周六晚上的至尊場,題目難度陡增,只有23人全部答對,結果獲勝者們每人分到了4萬多元——羨慕嫉妒恨啊!
別哭,先看看這些題目,感受下當時場內選手們瑟瑟發抖的心理:

反正看到第一題:“強者越強,弱者越弱”的現象,被社會學家稱之為什么?的時候,我就知道獎金與我無緣了。
3
整個周末我朋友圈里人氣最高的還是《沖頂大會》,可能是因為王思聰的號召力,小伙伴們都早早知道了這檔節目。
除了撒幣,拉明星站隊也是各家直播猜題游戲的標配。比如《芝士超人》請來了汪涵、謝娜、陳赫、李誕等人擔任“有料知識出題官”,《百萬英雄》的直播間里有柳巖、陳銘,《百萬作戰》則請到了《一站到底》的主持人李好。
在這個一夜興起的風口,各家平臺不惜花重金吸引用戶,終究還是因為在這個時代,流量就是現金。
至于效果怎樣呢?據我觀察,周末兩天,四大平臺人數最少的時候也有幾十萬人在線,最多則有幾百萬。而且,用戶們的參與熱情已經不純靠獎金支撐,拿王思聰的《沖頂大會》來說,上周三下午他在微博上喊話站臺,晚上《沖頂大會》還在用10萬獎金吸引25萬人在線,到第二天中午那場,雖然獎金只有1萬元,同時在線人數也有25萬了。

對平臺來說,這筆獎金并不算白給,而是可以看作獲客成本。這是一個滾雪球式的效應,獲得獎金的用戶,會吸引身邊的新用戶,最終達到指數級的增長,這樣算下來,攤到每個用戶身上的成本就很低了。
各家平臺大概也是看準了這一點,于是他們紛紛推出了“邀請好友獲復活值”的活動,參與者為了獲得復活值,不得不邀請更多朋友參與答題——也是很套路了。
有了流量和用戶,盈利似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。相比燒錢無數的共享出行領域,直播答題的商業變現來得快多了,比如《芝士超人》已經開始花樣為產品打廣告。
你可以感受一下這些題目的畫風:“腰也不酸了,腿也不痛了,一口氣上_____樓”呢?“精致少男少女水晶生活homie,水中貴族是_____?”回答后面那個題目時,主持人直接拿出了“百歲山”,打廣告不能更明顯了。
參與答題的小伙伴應該不難發現,除了《百萬作戰》請到李好坐鎮以外,其他幾檔節目主持人的身份都是網絡主播,像我這種記性不是特好的人,就記住了“水水”、“河豚寶寶”這些主播。平臺借機“包裝”主播,讓他們混個臉熟,也算是為今后“變現”做準備了。
4
其實知識類競賽在我國是很有群眾基礎的。
早年電視上火過的知識競賽類節目大家多少都看過吧。上小學時,我每周五晚上會“雷打不動”守在電視機前看《開心辭典》,那時候吸引我的不是王小丫的智慧與美貌,而是為了到學校能跟同學顯擺:看,我會的你們都不會吧,以此滿足自己小小的虛榮心。
后來《一站到底》出現了,我更加興奮,特別是當自己先于參賽嘉賓說出正確答案時候,會覺得自己特牛逼,簡直分分鐘就能去參加比賽了。

當然那只是想想而已。我研究過《一站到底》的報名方式,大概需要這幾個步驟:
1。 進入官方網站,填寫姓名、生日、手機號、身高、體重、民族、所在地等一系列有的沒的的報名信息。
2。 通過報名表審核之后,到現場進行面試,面試通過之后等待節目組通知錄制節目。
懶癌如我,那么,就算了吧。反像我這種純素人,又沒什么特長,應該是沒啥希望通過面試的。
所以,感謝國民老公,感謝直播平臺,讓我曾經的夢想變成現實,只要下載APP,節目開始前報名,管你是誰都能參加。
不過,對于那些答題闖關特別牛逼的人來說,我覺得他們或許失去了一個“躥紅”的機會。比如16歲參加《中國詩詞大會》的高中生武亦姝,一戰成名的機會,在全民參戰的互聯網平臺可能幾率更低了——大家關注的都是自己得分,是不是夠資格在朋友圈轉發嘚瑟了,撐死了,也就是在朋友圈里暗戳戳羨慕下那些得分高的人。
這波風口的生命力有多久也還不好說,西瓜視頻《百萬英雄》亮出的時間顯示活動將會持續到大年初六,花椒直播的《百萬作戰》原本計劃只持續4天的活動也延期到了2月4日。不知道其他直播問答節目會不會堅持到春節放假,想想親戚朋友圍在一起答題,這場面也是很有喜感的。
我覺得,直播答題如果撐到春節,熱度沒準會超過微信搶紅包,成為大家最喜愛的過年活動之一。畢竟在親朋好友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“博學多才”,贏個面子也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,都是掙錢,這跟全憑運氣搶紅包可是不一樣的體驗了。